沒有921大地震,台灣仍然對地震相當緊繃,建商多會在豪宅加入隔制震效果,或是強調SRC來增加房屋賣價,但結構技師戴雲發告訴我們,結構設計強度才是重點,不是有加料就可以抵抗地震。

 
  
   
 一○一大樓內的阻尼球。 

翻開報紙廣告,不少個案強調「制震」、「隔震」,還出現「雙制震」等名詞,似乎房屋都要加個制震器才安全,或者,SRC鋼骨鋼筋水泥建築,都賣得比傳統RC鋼筋水泥,要來得好。

 
  
   
 結構技師戴雲發說,制震建築要留意結構係數的多寡。 
【軟性吸收 降低破壞】
RC建築以鋼筋水泥的剛性,抵擋地震的破壞力,搖晃力較小,適合摩天大樓,也適合公寓透天,只要結構設計達到強度,不見得比SRC差,只是如果摩天大樓以RC為結構,柱子一定相當粗,較不適合居住使用。
SRC建築或是SS建築主要以鋼骨的韌性,柔性吸收地震的破壞力,搖晃力較強,但感覺上鋼骨好像比較好,就經常讓民眾有錯覺。其實,與RC一樣,抗震能力不會因鋼骨而較高,反而高樓更容易覺得晃動,想要舒適多需添加隔、制震器。
隔震的原理,主要是經由隔震器的吸收,降低地震對建物的破壞力,就好像在房屋下墊彈簧一樣,隔離地震感的效果好,但造價比較昂貴,適合任何結構的建築物。
需留意的是,隔震器必須布滿建物所有與地板連接的柱子,才會發揮效果,而管道間、水電管等,也需要藉由具彈力的連接管,與地下結合,而且隔震器主要以軟性吸收來達到降低地震搖晃力的效果,附近不可以有過多的裝潢,或者,需預留檢修空間,隨時檢查是否有偏移或變形。

 
  
   
 RC建築以鋼筋及混凝土,提供建築物剛性的抵抗力。 
【係數要夠 才有意義】
制震器因為造價較低,使用相當普遍,利用彈簧的避震器原理,吸收地震的搖晃力,降低地震的搖晃感及破壞力。到底建築是不是只要加入制震器,就一定比較好?結構技師戴雲發說:「不管建商加入何種制震效果,一定要看結構設計係數,台北標準為0.24G,設計要超過這個數字才有意義。」
而地震搖晃,來自四面八方,要達到有效的作用,必須各種方位都考量到,戴雲發說:「最好要裝到建物高度的3分之2,才能發揮制震效果。」921地震後,台灣開始流行制震建築,業者開始加裝制震器,以制震建築吸引消費者上門,加強建築物對地震的抵抗力。

 
  
   
 隔震器如同避震墊,近年開始流行。 
  
   
 常見的制震斜撐器,像汽車避震器般吸收地震力。 


 
【龜裂變形 正常現象】
制震器裝設相當大一片,因地震來臨的避震效果,外覆的裝飾材料容易龜裂變形,屬於正常現象,制震器有發揮作用,不是建商偷工減料,或施工品質不良。
有趣的是,如果建築物沒有加裝任何隔制震器,是不是就對地震無法抵擋?戴雲發笑著說:「只要結構設計的強度,達到一定的效果,有沒有裝其實沒有差,RC結構一樣可以抵擋6級地震,而SRC結構就比較建議裝,可降低地震來臨或風壓的搖晃感,至於RC混搭制震器,中大地震來較有效果。」

 
  
   
 鋼骨大樓以軟性特性,吸收地震力量,但較為搖晃,加制震器可以降低。 
  
   
 921大地震震出憂患意識,隔制震建築成為主流新建物。 
 
  
   
  
認識建築名詞

 
  
   
  
隔制震比一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j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