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找你談績效、上台簡報、和客戶打交道……。
明明做了準備,卻因害羞讓你「皮皮挫」嗎?怎麼克服?

害羞不是壞事,但卻可能在關鍵場合壞了你的大事。

行銷副理佩慈站上講台向客戶做簡報,腦袋卻一片空白,只好一邊回想昨晚的資料內容,一邊囁嚅報告商品上市計劃,結果無法說服對方,生意沒談成。

士華容易緊張,面試時全身發抖、笑容僵硬,說話結巴辭不達意,求職一再遭遇滑鐵盧。

在競爭激烈、人人力求表現的職場生態,羞怯緊張導致表現失常、臨場反應不足,常是升遷的絆腳石。

美國心理學會的報告指出,天資聰穎、才華洋溢而生性害羞的人,天份和專業能力較易被低估,職涯發展從年輕到中年都不穩定,待遇也居於劣勢。

害羞對工作的障礙也反映在人際溝通,舉凡內部績效呈現、團隊合作、或對外人脈拓展,都必須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害羞族裹足不前的性格常難贏得正面迴響。

104人力銀行調查企業招募新鮮人和內部升遷指標時就發現,「具備良好溝通能力」在兩項研究中都名列前茅,顯示企業晉用人才時,專業能力不是唯一考量。

個性羞怯讓自己的工作能力老被質疑嗎?別再吃悶虧,把握克服害羞的要訣,時時提醒自己──「我做得到」。    

備戰篇 堅信自己能克服害羞

自信心不足、害怕失敗,終將自己推入恐慌之地,這是害羞族常見的症狀,因此要克服怯場,必須從「改變想法」開始。

首先要摒除腦中「說錯話怎麼辦」、「大家都笑我」等自我暗示。這些負面思想不但造成緊繃情緒倍增,更扭曲對方傳送的訊息,例如台下聽眾提出問題、或給予肯定微笑時,害羞族便自動轉化為「故意害我出糗」、「嘲笑我」等不正確的解讀。

事實上,這些被揶揄、拒絕、嫌惡的挫折感,都是害羞族的自我幻想,因為多數人根本不在乎其他人是否害羞,他們只想知道從彼此談話中能獲得哪些益處。

藝人侯昌明在主持廣播電視節目時口若懸河,很難想像他也曾是「和女生對望無法超過3秒鐘」的害羞族。為了克服羞怯,他「逼迫」自己在民歌餐廳駐唱,愈怕出錯愈易緊張走音,幾次後他發現,台下的人不是自顧自聊天、就是吃飯喝酒,根本不在乎歌手是否唱錯,一轉念他頓時輕鬆許多。

想法改觀後,便能將全副精神著重在要表達的內容上,這時「充分準備」正是克服怯場的不二法門。

安泰人壽業務總監駱碧鶯就認為,一切羞怯的根源是專業度不足,成功的行銷業務背後,仰賴的不是口才好、天花亂墜,而是做好萬全準備,經過深入了解和仔細分析,才能強化自信,向顧客展現產品的優點,這也是新人訓練的重點。

104人力銀行公關經理方光瑋也建議,應針對不同場合和互動目的朝兩個面向準備,一是完整的專業內容,另一個重點是具備幽默感,「提早準備幾個笑話,對緩和現場氣氛很有效,」他說明。此外,廣泛攝取生活資訊,累積自己的話題品質,並練習對事物的見解和看法,對於臨場反應也有助益。

戒除負面思想、事前做足功課,信心自然大幅提升,克服害羞的任務就成功了一半。

一步步趕走羞怯

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地區負責人黑幼龍建議,給予支持及關懷的正向環境,有助於害羞族踏出破冰的第一步。

他舉例,在卡內基訓練課堂上,學員必須輪流上台和大家聊天,就算表達辭不達意、說話結巴,講師和其他學員仍找到優點加以讚美,報以溫暖的掌聲,幫助他重建信心。正向環境的成效長久而顯著,在宗教團體中也常能找到這種溫暖的支持力量。

此外,找個善於交際的同性朋友,和他一塊兒參加宴會,生性內向害羞的人感染開朗氣息,自然勇於和陌生人對談、交友,對害羞族很有幫助。

美國溝通專家莉兒朗帝曾經歷「害羞到恨不得變成隱形人」的心理煎熬,但她終究克服障礙,不但在全美各大城市巡迴演講,還開辦羞怯研習營。她在《臉紅心跳886》書中提到,擬定計劃,循序漸進強化社交歷練,是對抗害羞的好策略。

她建議,先列出恐懼清單,寫下過去、未來與一般情況下讓自己心跳如雷的具體人事物,接著加以分類,從最不足威脅性的項目開始克服,一階一階挑戰更高的恐懼。

例如擔心和大老闆一塊兒搭電梯嗎?建議擬定克服怯意步驟:1.先和不掌握自己考績的其他部門上司閒聊。2.再與自己部門的上司聊天就容易些。3.接觸兩個管理人員後,就算碰上大老闆,對話也能輕鬆自在。

害羞?社交恐懼?

容易羞怯是一種人格特質,藉由自我訓練改善或許可加以改善,但有些人不僅不善交際,更有極度害羞、莫名恐懼或憂鬱的症狀,這時就應特別留意,他並非個性害羞,而是患了社交恐懼症。

精神科醫師莊凱迪指出,社交恐懼症患者可能因為童年時期被譏笑或遭遇重大挫折,成年後在某些場合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窘迫不安、身體顫抖、心跳加速或氣喘。

社交恐懼症對身心都造成不良影響。美國研究發現,這些人較容易罹患心臟部位的疾病,同時得到憂鬱症比例較一般人高2~3倍,自殺率也較高。

因此,一旦害羞族發現自己明明準備充分、但一上台仍無法面對,並且心情因此嚴重受挫、久久不能平復,便可懷疑自己是否患了社交恐懼症,無法仰賴自我練習克服羞怯時,應尋求醫生協助。臨場篇 面試(一對一)

一對一溝通的首要任務,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讓第一次見面的人產生好感、並相信自己所說的話,透過以下4點可加深好印象。

1.面露微笑  先對著鏡子練習,找到自己自信、友善又溫暖的笑容,不過別倉促咧嘴,以免看起來像傻瓜。

2.善用眼神交流  黑幼龍提醒,避免目光閃爍、眼神飄忽不定,可先與朋友練習凝視對方,除了延長互望時間外,還要能一邊輕鬆聊天。

3.態度誠懇 用誠惶誠恐的態度讓對方感受到誠意,有時反而會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安泰人壽駱碧鶯總監就回憶當初投入保險業第一次向顧客說明保單內容時,連自己都覺得表達奇差,但對方竟然一口答應買了保單,還成了好朋友,事後詢問才知道,顧客選她的理由是:「雖然講話結巴、解釋得不夠清楚,但你的樣子應該不會騙我。」

因此,適度的害羞和緊張,代表自己對此事的重視,可能因此更獲青睞。

4.從沒把握或不喜歡的開始  人際溝通專家莉兒朗蒂建議,先找幾家薪水不如預期的公司應徵,了解遊戲規則後,再全力投入夢想工作的面試,這種做法看似取巧,卻很有效。

演講(一對多)

上台演講、簡報、主持或表演,當數十對目光投射過來,害羞族立刻驚慌失措,擔心在眾人面前出糗,該怎麼辦?

1.好的開場白消除羞怯  如果一場演說打從開頭就不能得到觀眾正面回應,講者容易失去自信,為怯場雪上加霜。

日本知名播音員麻生顯太郎使用笑話策略,用笑話或幽默語句逗樂觀眾,讓現場氣氛頓時輕鬆。黑幼龍則建議,以描述周邊發生的事件開頭引出聽眾興味,故事最好和主題相關,以便順勢切入正題。

藝人侯昌明也分享自己主持校園演場會的經驗,只要開場時高喊「大家好啊!」台下報以熱烈回應,他的信心立刻大增,整場活動都不再羞怯。

2.把台下當成風景  正當害羞族在講台上侃侃而談時,台下打瞌睡、皺眉或不以為然的表情,會將他們的自信瞬間摧毀殆盡,因此麻生顯太郎在《克服害羞輕鬆說話》書中建議,直楞楞眺望遠方,把視線內的人事物全視為風景。

前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現任心靈診所院長莊凱迪說,多年前初次任教時也一度緊張,於是他把目光放在學生的手錶上,再慢慢訓練自己把視線移到學生臉上,克服害羞。

「或者乾脆只看那些感興趣的觀眾就好了,」黑幼龍笑說,專心聽講的表情最能提高講者的士氣,視線跳過那些睡覺的人,「換個角度想,他們可能工作太累了,不是你的問題。」

3.沉著應付尷尬場面  一個人滔滔不絕完成整場演說或許不難,但碰上頻頻發問的聽眾,就算再怎麼偽裝大方也終究會受不了。黑幼龍建議,可先認同他的說法,緩和反面意見帶來的衝擊,再提供自己的看法,例如:「碰到這種狀況,的確很多人跟你一樣會很困擾,不過如果是我的話��。」

方光瑋則認為,遇到提問先別緊張,只要透過自己熟悉的分析方式回應即可,如果超過能力範圍也不必勉強回答,大方承認:「這個部份我不太熟悉,我把你的問題帶回去,之後再提供比較完整、負責任的解答,謝謝!」

4.善用小動作排解羞怯  尋找有效的去羞小動作,並養成習慣,可在每次上場前加強自信。

例如張嘴上下動,像做柔軟操般運動口部,短時間就能緩和緊繃,或雙手重複握緊拳頭再放開的動作,此外,甩手可帶動全身肌肉放鬆,避免怯場,黑幼龍建議。不過別忘了注意儀態。站姿搖擺、轉筆、吐舌、抖腳等不當行為會讓台下目光分心,一定要避免。

應酬(陌生場合)

方光瑋指出,美國影星麥克.道格拉斯的父親寇克.道格拉斯,未發跡前十分潦倒,直到一位好萊塢的製片找他拍戲,才發現這位知名製片正是火車上與他相談甚歡的鄰座女士,他把握了非正式場合的交談機會,戲劇性地改變人生。

因此,除了正式場合應對得體,可替自己加分之外,把握宴會、喜筵、應酬等非正式場合的交際,是拓展人際關係的良機,害羞族可以這麼做:

1.提前到現場  多數害羞族希望躲進人群,但人一多又想逃離現場,其實最好的方法是「比其他賓客早到」,不但可先認識提早到場的人,更可避免晚到卻不知與誰攀談、只好退縮不語的窘境。

2.記住別人的名字  黑幼龍指出,打招呼或道別時喊出對方的名字,可縮短彼此的距離,並加深他的印象,但注意別過度使用,以免惹人反感。

3.細心觀察、聰明問話  不同於辦公室的明文規矩,看來隨性的社交場合,其實仍暗藏細節,方光瑋提醒,應酬的目的性高,因此不能迷惑於輕鬆氣氛而忘了原本應達到的溝通,對話時應注意權力位階,並且經過思考再發問,以免遭致白眼。

對於害羞族來說,宴會中和陌生人攀談也很難,《克服害羞輕鬆說話》中建議,只回答「嗯」、「是」等字句會加速終止對話,可利用4W2H發問,便能輕鬆把話題內容變得豐富。

4W指what(什麼)、where(哪裡)、when(何時)、who(誰);2H指how(如何、怎麼做)、how much(多少錢),只要選擇這六個問題發問,話題接續流暢,就算是害羞族也能大方應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j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